欢迎您访问周瑜文化研究会官方网站!
 
首页>>学术研究

论周瑜战略性决策在建吴立国中的影响

分类:学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3-06-28 170次浏览

孙锋 杭州市富阳《三国演义》学会

 

【摘要】东吴的创基立事实由孙策。孙策制定了向江东发展,收兵吴会,一统荆扬的争霸战略。孙策去世后,好友周瑜切实的执行孙策的计划,并随着汉室大势所趋的变化,随时修正提升战略目标,一步步实行。从拒送质子、力主抗曹、软禁刘备、西取巴蜀、临终遗言五个方面提出战略决策,为建吴立国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东吴立国的最大功臣。其战略性决策,影响了东吴的发展进程和历史格局。在周瑜的战略性决策贯彻实行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达成了预定的目标;当周瑜的战略性决策没有得到落实时,其负面的影响也显现出来了。这从历史的发展可以体现,也更能看出周瑜战略性决策影响的重要性。

【关键词】拒送质子、力主抗曹、软禁刘备、西取巴蜀、临终遗言、建吴立国

 

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父祖辈皆为东汉朝廷高官或地方长官,从祖父周景、周忠父子俩,官至太尉,位列三公;从父周尚为丹阳太守,父亲周异为洛阳令,家世显赫,为当地名门大族。

周瑜出生于这样的仕宦之家,受到了良好的家学熏陶,再加之自己的才华与胆识,在同时代的有识之士中算得上是出类拔萃的。早在少年时代,周瑜就表现出非同常人的才华和独到的见解。十多岁时,听到孙策的名声,特地从家乡前来寿春(今安徽寿县)拜访孙策,两人同年,一见如故,“便推结分好,义同断金。”①劝说孙策移居舒县,把自家大路南面的一处大房子让给孙策一家居住,“升堂拜母,有无通共。”②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从孙策的敕令中也可以看出:“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后来“在丹杨,发众及船粮以济大事”,③带兵帮助孙策渡江平定江东,成为得力助手,为东吴立国奠定了基础。

孙策遇刺身亡,临终把将国大事托付给19岁的孙权孙权年少位轻,“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④周瑜、张昭等谓[孙]权可与共成大业,故委心而服事焉。”⑤率先降身鼎力相助,用君臣之礼来侍奉孙权,以维护孙权的威望。孙权也以兄长之礼待之,凡有军政大事都与周瑜定议周瑜也坦诚公布,每有计议即上书言事,成为孙权的肱股,并在许多重大事件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下面就周瑜的几次建言,试分析周瑜的战略性决策在建吴立国中的影响。

 

一、拒送质子

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后,兵威日盛,志满意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矫诏天下,以为己用。建安七年(202),曹操下诏书责令孙权把儿子送到许昌(今河南许昌)来做人质。孙权亦是人中英杰,当然不愿随意一纸诏书就乖乖从命,受制于人,便召集群臣商议,张昭、秦松等重臣犹豫不能决。孙权的本意是不想送人质的,但因没有得到强有力的支持,一时也下不了决心,便只带了周瑜一人到母亲吴太夫人面前定议。周瑜的立场非常坚定,坚决反对送人质。裴松之《三国志•周瑜传》注引《江表传》中有一篇周瑜的宏论,引述如下:

[周]瑜曰:“昔楚国初封于荆山之侧,不满百里之地,继嗣贤能,广土开境,立基于郢,遂据荆杨,至于南海,传业延祚,九百余年。今将军承父兄余资,兼六郡之众,兵精粮多,将士用命,铸山为铜,煮海为盐,境内富饶,人不思乱,泛舟举帆,朝发夕到,士风劲勇,所向无敌,有何逼迫,而欲送质?质一入,不得不与曹氏相首尾,与相首尾,则命召不得不往,便见制于人也。极不过一侯印,仆从十余人,车数乘,马数匹,岂与南面称孤同哉?不如勿遣,徐观其变。若曹氏能率义以正天下,将军事之未晚。若图为暴乱,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将军韬勇抗威,以待天命,何送质之有!”

周瑜议古论今,向孙权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愿景,让他看到希望:“当年周朝时楚君被封到荆山一带,地方不足百里。但他的后代子孙十分贤良能干,扩张土地,开拓疆宇,在郢都建立根基,占据了荆州、扬州的地界,领土向南一直延伸到大海。子孙代代相传,王业国统延续了九百多年。”这对于胸怀大志的孙权来说是极有诱惑力的。接着分析当前的形势,“现在将军您继承父兄的余威旧业,统御六郡,兵精粮足,士气旺盛,将士都乐意为国效力。而且,开山可以炼铜,煮海可以熬盐,境内富饶,人心安定,驾起舟帆,朝发夕到,士风强劲,可以说所向无敌。”以江东六郡的实力,完全可以拥据一方,与曹操分庭抗礼,称王称帝。周瑜的这一决策,也是基于孙策平定江东以图霸的目标:收兵吴会,一统荆扬,据守长江,诛除群匪,匡扶汉室,为朝廷外藩;以及鲁肃最初为孙权所展示的宏图: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⑥这是极具震撼力的,可谓触动了孙权的神经。为什么要送人质给曹操呢?“人质一到曹操手下,我们就不得不与曹操相呼应,就必然会受到曹操的摆布。他召你去就不能不去,这样就必然受制于他了。那时,我们所能得到的顶多就是封你一个侯爵爵位,有仆从十来人、几辆车、几匹马罢了,怎么能与称王称帝同日而语呢?”

最后做出决定,十分决断,“不如暂且不送,先静观时局的动向和变化。如果曹操能遵行道义,一统天下,到时候再归附他也不晚;如果曹操只是图谋作乱,那么玩兵如玩火,玩火必自焚。将军您暂且收敛威力,以等待时机的来临,有什么必要送子为质呢?”

这一番话“所谓相时而动也,然[周]瑜之言不悖于大义。”⑦可谓是说到了孙权的心里。如若不然,到时候再归附曹操也还来得及,这又为自己留足了后路,可以说是百无一失。《通鉴辑览》评述说:“[周]瑜不独持论俊爽,规略实中事理。使瑜不死,东吴必无称臣质子之事。”吴太夫人也认为应该这样做,对孙权说:“公瑾的话有道理,他比你哥哥只小一个月,我一向把他当儿子看待,你应该像兄长一样对待他才是。”

周瑜的说理与母亲的表态,给孙权吃了颗定心丸,坚定了拒送质子的决心。这一重要决策,是孙权掌事后的第一次重大抉择,是对孙权执政能力地一次考验,并为以后自主发展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它首先是摆脱了曹操的掣肘,牢牢地把主动权抓在了自己的手里,同时也更坚定了日后抗曹的决心。

 

二、力主抗曹

孙权早就瞄准了荆州之地,一则是为父报仇,再则是“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为此,在安定了内部之后,趁曹操忙于北方争战之际,从建安八年(203),第一次发兵征讨江夏的黄祖,到建安十三年(208)春,第三次派遣大军征讨,以周瑜为前部大督,大获全胜,斩杀黄祖,俘敌数万人,为下一步图谋荆州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这时曹操也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踌躇满志,怀着统一全国的夙愿,唯恐落在了孙权的后手,因此在同年七月,马不停蹄地挥师大举南下,征讨荆州。正值刘表病死,面对曹操大军,刘琮束手,不战而降,寄居在荆州的刘备遁逃。曹操不费吹灰之力就顺利占领了荆州,助长了骄横嚣张的气焰,根本不把孙权放在眼里,扬言要顺流而下,席卷江东,给孙权写信说:我奉旨南征,刘琮束手就擒,“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⑧带着恐吓与轻蔑的口气,就象是一场狩猎游戏,试图从军事力量上震慑东吴,在政治上瓦解东吴集团。

曹操的狂妄傲慢溢于言表。当时他的谋士贾诩就劝谏曹操说:“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⑨但曹操等不及了,根本就听不进去。

面对曹操的来势汹汹,孙权召集群臣商议对策,把曹操的书信出示给群臣,众大臣十分惊恐,大多被曹操的气势所慑服了。以张昭为首的大部分文臣都认为应该“迎曹”,说什么“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⑩在一片迎降声中,只有鲁肃等少数人力主“抗曹”,然而不足以扭转主降的声势。为了增强抗曹的砝码,鲁肃建议孙权召还周瑜。

周瑜当时正在鄱阳水师驻地,接报后迅速返回孙权的大本营柴桑(今江西九江),向孙权全面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针对“主降”派的观点,周瑜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三国志·周瑜传》记载了周瑜的这段论述:

[周]瑜曰:“不然。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场,又能与我校胜负于船楫间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

周瑜中肯的分析,使孙权心中有了底气。孙权对周瑜说:“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并作出表态,拔出佩刀,砍下面前几案的一角,厉声说道:“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

在关键时刻,周瑜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为了彻底消除孙权的疑虑,坚定抗曹的信心,当天夜里,周瑜单独觐见,又进一步详细阐析说:

“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军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三国志周瑜传》注引《江表传

大臣们只是看见了曹操的书信,声言有水军、步兵八十多万,所以各自心中恐惧,也不再核查曹军的虚实,就提出了投降的建议,这是没道理的。现在据实分析,可以认真地估算曹操所带的中原士兵,不过十五、六万,而且经过了长途跋涉,已是疲劳日久了;新收降的刘表人马,最多也不过七、八万人,而且尚有疑惧心理,并非一心一意。曹操统御着这些疲惫病弱的士兵和心怀疑惧的军队作战,人数虽然众多,但却没有什么可怕的?”为了让孙权感到更放心,周瑜提出:“只要有五万精锐军队,就完全可以战胜他。但愿将军不要有什么顾虑。”孙权听了很受感动,抚着周瑜的背说:

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文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孙权两次称赞周瑜为天所授,十分肯定周瑜。接着说“五万军队一时难以集合,但我已选出三万人马,船只、粮草和各种作战器械都已备齐,你和鲁肃、程普马上就可以带兵出发。我会继续调发人众、粮草,做你的后援。你能一战破曹,当然好,假如遇到挫折,对付不了就回到我这里,我将与曹操决一死战!”

从大局上讲:曹操虽然名为汉相,其实是汉贼,在法理上找到了抗曹的正义性,使抗曹有了道义上和名义上的依据。

从战略上分析:指出了曹操与孙权两军的胜败关键。曹操虽然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但并没有完全稳定,加上西面有马超、韩遂威胁着他的后方,这正是曹操的心腹之患。因此,曹操不能旷日持久的来与我们争战,而我们江东已有三世基业,地广数千里,兵精粮足,将士用命,正应当纵横天下,而抗曹正是为朝廷铲除奸贼。

从战术上分析:曹操虽然号称八十万大军,实际上不过十五六万,而且长途远涉,兵士疲惫;所得刘琮降卒最多也只有七八万,但都心怀疑虑。因此曹军虽众,战斗力并不强,没有什么可怕的。再说北方的军队善长用骑兵,而不习水战,曹操放弃自己的长处而用己之短,又怎么能与我们吴越之军抗衡呢?况且现今又是严寒,马无草料,兵士远涉江湖,不服水土,必然疾病丛生。这些都是用兵的大忌,曹操却全然不顾,一味呈强,这是必败无疑的。

周瑜精辟透彻地分析,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和信心。随即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督,以鲁肃为赞军校尉,率领三万精锐部队迎战。

接下来,整个战事的发展恰如周瑜所分析的。年轻的周瑜运筹帷屋,采纳老将黄盖的“火攻”之计,运用“诈降”之术,得心应手,以三万之兵攻破曹操几十万大军,显示出超人的胆略和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

唐朝诗人胡曾有《咏赤壁》诗: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苏东坡有《赤壁怀古》一词,赞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一代儒将,风流倜傥,指挥若定的英姿跃然纸上,“谈笑间”,曹操几十万大军顷刻灰飞烟灭,土崩瓦解。

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堪称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范,而周瑜也在东吴的建国大业上挥写了辉煌的篇章,居功至伟,称得上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

 

三、软禁刘备

“荆州”对孙、刘、曹三家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鲁肃一见孙权即献计说:“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甘宁投奔孙权后也向孙权献计说:“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也指出:“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而当曹操占领荆州后,谋士贾诩也劝谏曹操说:“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这为有识之士所共识。

赤壁之战后,周瑜率军与曹仁在江陵前线激烈争战,最后曹仁被迫撤出江陵,退守樊城。这样,曹操实际上占有了荆州的南阳郡和南郡的北部,并改称为襄阳郡,设荆州剌史统领;孙权取得了江夏郡和南郡的南部,以周瑜为南郡太守,驻守江陵(今湖北荆州)。

刘备以左将军领荆州牧,并于战乱时趁机攻占了后方空虚的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四郡,驻地公安(今湖北公安),有了一块立足之地。刘备深知荆州的重要性,虽然目前已有了一块立足之地,但北有曹操之逼,东有孙权之迫,尤其是周瑜占据着南郡,就象扼住了自己的咽喉一样,限制了自己向外发展的空间,阻断了通向巴蜀的通道。但刘备自知没有实力来与周瑜争夺南郡,同时不敢也不想破坏与孙权之间刚刚建立起来的友好关系,这对他来说很重要。为此,刘备想要进一步扩大地盘,就不惜冒着危险去京口(今江苏镇江)向孙权“借荆州”,以刘表旧部多有依附,江南四郡地盘太小,不能安民为由,请求孙权把南郡借给他,其实也不过是半个南郡而已。对于刘备的这一大胆举动,周瑜得知后当即上书给孙权,建计软禁刘备,东吴大将吕范也秘密请求孙权扣留刘备,智者如诸葛亮,深知荆州的重要性,也知道去东吴是虎穴龙潭,就极力劝阻刘备东去。

在《三国志•周瑜传》中,录有周瑜的上疏。

[周]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三国演义》中以此演绎出“美人计”,但周瑜的“美人计”可谓是一箭双雕,“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让刘备玩物丧志,既软禁了刘备,把老虎关进了笼子,又可以驱驰关羽、张飞等熊虎之将,为我所用,达到收编刘备军队的目的。这是刘备自己送上门来的,最好不过的事了。并一再提醒千万不要“猥割土地以资业之”,看出了刘备“终非池中物也”。

但是孙权却没有采纳周瑜的这一建计。当然,孙权的顾虑也是鲁肃等智谋之士的想法。智如鲁肃者,在周瑜病逝后,就极力劝说孙权慷慨“借荆州”。鲁肃认为:曹操的威力还很强大,我们刚取得荆州,还不稳固,还不如把荆州借给刘备,让他来安抚,这样就为曹操多树了一个敌人,而为自己多结了一个盟友。鲁肃确实有非同凡响的见解,他把南郡借给刘备就是想把他推向抗曹的第一线,同时又可以维系孙刘联盟。当曹操听说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时,正在写信,惊得把笔都掉到了地上。

因此后人大都据此而盛赞鲁肃的卓识,当然也有尊刘的所谓正统观念在作祟。清初文人王士桢就有诗赞曰:

将相江东美,英风压上流。

鲁公最忠烈,慷慨借荆州。

但鲁肃有所不智的是,他没有能够全面而准确地把握全局,分析大势,而是过高地估计了曹操的力量,从而为勉强维系的孙刘联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说实在的,周瑜的深谋远虑,确实要比鲁肃高深一筹。刘备这个人,城府很深,假仁假义,善于伪装,很会耍滑头,因此蒙敝了不少有识之士。在北方只有曹操能识得其真相,但还是被老奸巨猾的刘备借“震雷”给掩饰过去了。在南方则有吕范、周瑜等能认清其真面目。虽然目前刘备还不足以与江东抗衡,但却是潜在的威胁来源。为此必须遏制住刘备势力的扩张,而刘备此去京口正是天赐良机。因此吕范密请孙权羁留刘备,见机立断的周瑜也当即上书孙权。只可惜孙权也被刘备蒙骗了,郎舅俩“绸缪恩纪”,宴饮欢叙,结果是纵虎归山。

孙权认为:当前的主要敌人曹操在北方虎视眈眈,目前正是广揽英雄之际,担心刘备一时难以制服,想要结交刘备,最后没有采纳周瑜、吕范的建议。

但实际上当时的形势是:曹操兵败赤壁,元气大伤,再加上北方也没有完全稳定,西面有马超、韩遂、张鲁等不断制造麻烦,曹操并没有力量再大规模南下。事实上终曹操之世,即使在孙刘双方争战火拼之时,曹操也都没有乘机大举南征。而此时的刘备,却是真正的潜在威胁,周瑜认识到这一点,可谓是明察秋毫,看清了刘备的真实面目,即便在后来病危之际,还念念不忘:刘备才是最危险的敌人。

“方今曹公在北,疆场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

“当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忧,愿至尊先虑未然,然后康乐。今既与曹操为敌,刘备近在公安,边境密迩,百姓未附,宜得良将以镇抚之。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瑜陨踣之日,所怀尽矣。  

但所荐的良将鲁肃,却不能完全领会周瑜的良苦用心,而且也放弃了当初向孙权所献的“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以图天下”的策略,慷慨“借荆州”,真正是纵虎归山,养虎为患,使东吴失去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收编刘备军队的机会。

刘备得到了“荆州”(南郡),便有了西取刘璋的便利,进而占领益州,摆脱了江东的束缚,从而也为江东埋下了危险的炸弹。周瑜所担心的“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变成了现实。此后,关羽驻守荆州,与鲁肃为界,边境纠纷频生。鲁肃虽常以欢好安抚,但仍不得不重兵驻防,原以为能多结一个盟友,结果反倒是多树了一个劲敌。真正的威胁也正如周瑜所预料的那样,来自刘备。单从这一点来说,周瑜能够深明于未然之时,远虑于未及之事,不愧为是一位才智卓绝的谋略家。明朝思想家、著名学者李贽在《史纲评要·汉纪》中就评价说:“周郎江东第一流,可爱可敬。”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也评说:“鲁肃、吕蒙辈不能及也”。(《三国志集解》)

明敏如孙权者,能被刘备蒙骗一时,但当刘备西取刘璋时就恍然大悟了。“滑虏乃敢挟诈因此为了彻底解除来自西境的威胁,决定派吕蒙攻讨关羽,而自己路经吕范官署时,对吕范说:“以前早听从你的建议,现在就不必这样劳苦了。”这一反省,实际上也表明了对周瑜上书的肯定。所以后来在与陆逊论及周瑜、鲁肃时,盛赞周瑜“开拓荆州”,而指出鲁肃“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评价极为中肯。

刘备仅仅为了半个南郡,而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江东“借荆州”,一方面是全据荆州的重要性,而潜藏着的野心是冲着“巴蜀”而去的,这样既可以摆脱江东的压制,又可进而跨有荆、益,重建汉高祖的伟业。由此来说,周瑜深谋远虑,洞察秋毫,是一位胸怀全局的具有战略眼光的谋略家。

 

四、西取巴蜀

赤壁之战后,周瑜亲率大军攻打江陵。江陵乃是南郡南部的军事重镇,长江中游的重要津渡,城防坚固,物资储备丰富,是阻遏孙吴军队北上与西进的重要通道。曹操赤壁兵败后,留下大将曹仁重兵驻防江陵,乐进驻守襄阳。

周瑜调兵遣将,派遣甘宁率军占据夷陵,由关羽绝断北道,阻止襄阳的援军,自己率军包围江陵。经过一年的攻防之战,周瑜凭借顽强的毅力、精妙的战术,逼迫曹操大将曹仁不得不放弃了江陵,最终夺取了这一重要的战略要地南郡,解除了东吴来自长江上游的威胁。

南郡之战胜利后,周瑜被孙权任命为南郡太守,并开始把目光瞄向了巴蜀。周瑜全面分析了当时的局势,曹操兵败赤壁,元气大伤,再加上北方也没有完全稳定,西面有马超、韩遂、张鲁等不断制造麻烦,还担心自己内部发生变乱,因此没有力量再大规模南下了。而益州的刘璋昏庸无能,内部矛盾重重,加上外有张鲁的侵扰,正是西取巴蜀的大好时机。为此,周瑜亲自去京口拜见孙权,筹划大略。

[周]瑜乃诣京见权曰:“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三国志周瑜传》卷五十四吴书九)

周瑜的这一战略谋划,与鲁肃的“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的建议不谋而合,也与诸葛亮的《隆重对策》:“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周瑜的这一谋略可以看出,周瑜的大局观和应变处事的能力是非常人可比的。他不仅把目光瞄向了巴蜀,“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奋威即奋威将军孙瑜,孙权的族兄,任丹杨太守,为孙氏兄弟中的佼佼者,曾“与周瑜共讨麻、保二屯,破之”,21很有军事才华,深得周瑜的赏识和孙权的信赖,攻取蜀地后让孙氏族人驻守,也更让孙权放心。而周瑜自己“还与将军(指孙权)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更是将目光投向了问鼎天下的统一大业上。

一旦周瑜的战略规划得行,历史的发展和进程就会改写。

孙权也认为周瑜的战略计划可行,就批准了周瑜的建议,让他回江陵去作准备。十分不幸的是,周瑜在回江陵的途中,路经巴丘(今湖南省岳阳县境)时,不幸身染重病,英年早逝,年仅36岁,一颗耀眼的将星过早的陨落了。

后来鲁肃接替周瑜领兵,慷慨“借荆州”,把南郡拱手让给了刘备。

当时孙权还想派遣孙瑜率水军溯江而上,并“遣使云欲共取蜀”,与刘备联手一道攻蜀,刘备私下里想据为己有,就假意说:“备与[刘]璋托为宗室,冀凭英灵,以匡汉朝。今璋得罪左右,备独竦惧,非所敢闻,愿加宽贷。若不获请,备当放发归于山林。”22并派遣“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诸葛亮据南郡,备自住孱陵。”拒守沿江各要地,不让孙权的军队经过,“[孙]权知其意,因召[孙]瑜还。”23被迫无奈地放弃了西取巴蜀的战略计划,这实在是江东的一大损失。

而刘备借得了“荆州”后,有了西取刘璋的便利,随后率军西进,攻占了巴蜀,全据益州,三国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这时候孙权省悟已为时晚矣。

所以有人说:“公瑾不死,操之忧也,先主亦安能定蜀乎?”24

历史不能假设,但以当时东吴的兵力,以及周瑜的军事才华而论,单以周瑜的兵力与后来刘备取蜀相比,也是毫不逊色的。果若如此,则历史发展的进程就有可能改变。

仅从周瑜的战略谋略分析来看,周瑜的大局观和战略眼光,以及随机应变的处事能力都是高人一筹的,是一位高瞻远瞩的战略家。

 

五、临终遗言

《三国志•鲁肃传》注引《江表传》载周瑜临终前给孙权的上疏曰:

瑜以凡才,昔受讨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荣任,统御兵马,志执鞭弭,自效戎行。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谓若在握。至以不谨,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方今曹公在北,疆场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倘或可采,瑜死不朽矣。

《三国志•鲁肃传》正文则记载周瑜上疏为:

当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忧,原至尊先虑未然,然后康乐。今既与曹操为敌,刘备近在公安,边境密迩,百姓未附,宜得良将以镇抚之。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瑜陨踣之日,所怀尽矣。

周瑜在抱病临终时,仍心念东吴,感慨自己微志未展,不能报效奉命了,同时也不忘提醒孙权:刘备暂且寄寓在荆州,有似养虎,要小心提防,需要得到良将来镇抚。并推荐鲁肃,智略足任,临事不苟,可以接任。只可惜鲁肃违背了自己当初的谋划,留下了争夺荆州的隐患,限制了东吴的发展,使得周瑜“规定巴蜀,次取襄阳”的一系列战略谋划功亏一篑,付之东流。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周瑜的战略性决策,有的实现了,有的没有被采纳或没有实行,但都有精确的预见性,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并在东吴立国初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深刻地影响着东吴的发展,甚至可以说改变了历史发展的进程,是东吴立国的最大功臣。当孙权登上了九五至尊时,对公卿大臣说:“孤非周公瑾,不帝矣。”与陆逊论及周瑜时也给予高度的评价:“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由此可见,周瑜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指挥家,也是一位才智卓绝的谋略家,更是一位高瞻远瞩的战略家。

 

【注释】

   《三国志·讨逆传》卷四十六吴书一注引《江表传》

   《三国志·周瑜传》卷五十四吴书九

   《三国志·周瑜传》卷五十四吴书九注引《江表传》

   《三国志·吴主传》卷四十七吴书二

   《三国志吴主传》卷四十七吴书二

   《三国志·鲁肃传》卷五十四吴书九

   19《三国集解周瑜传》卷五十四吴书九

   《三国志·贾诩传》卷十魏书十

   《三国志·吴主传》注引《江表传》

   《三国志·周瑜传》卷五十四吴书九

   《三国志·周瑜传》卷五十四吴书九

   《三国志·周瑜传》卷五十四吴书九注引《江表传》

   《三国志·周瑜传》卷五十四吴书九注引《江表传》

   《三国志·鲁肃传》卷五十四吴书九

   《三国志·甘宁传》卷五十五吴书十

   《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蜀书五

   《三国志·先主传》卷三十二蜀书二

   《三国志·鲁肃传》卷五十四吴书九注引《江表传》

   《三国志·鲁肃传》卷五十四吴书九

   《三国志·鲁肃传》卷五十四吴书九

21《三国志·宗室孙瑜传》卷五十一吴书六

22《三国志鲁肃传》卷五十四吴书九

23《三国志先主传》卷三十二蜀书二注引《献帝春秋》

24庐弼《三国志集解》

 

                                        2022年11月15日


相关新闻


地址:安徽省舒城县城关镇大黉巷教育局院内
联系电话:0564-8664769
Copyright@2017-2024 zhouyuhome.cn All Rights Reserved 周瑜文化研究会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