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贵晨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异诗氏曰:三国乱世,英雄辈出。人才之盛,前后历朝历代,无以过之。史家论衡,已自议论纷纭,褒贬不一。又有小说戏剧之参与,使某些历史人物形象愈加复杂、扭曲,甚至面目全非,所谓“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因此,世世代代,人们所接受之历史者,几乎无非真真假假、矛盾重重、残缺不全,需加以想象才能比拟模仿之人物故事,而写在历史教科书中的历史,并不一定能够起到推动创造“历史”的作用。
由此可见,虽近世史家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又言“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等说,影响广大,但拙见更进一步认为,至少同时还也可以说:“一切历史都是形象史。”
这就是说,自古及今,是人的“形象”的历史感动人心,形成历史上的群众运动,包括武力夺权等,推动历史的发展。所以,对历史人物“形象”的正确认识即“正名”,是史学也是文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历史上三国名将周瑜正是这样一位需要“正名”的人物形象之一。
《三国演义》因为“尊刘贬曹”而附带“排吴”的原因,写周瑜形象毁有誉,褒贬参半,有不尽如尊重历史之人意者,如“借东风”“三气周瑜”等。但是,一方面,这也仅仅是在与诸葛亮“斗智”的一面上抑周扬亮,而在与曹操“隔江斗智”的描写上,则写周瑜无疑是玩弄曹操于股掌的军事天才。须知,在全部《三国演义》的描写中,周瑜是以“赤壁之战”为唯一与曹操有过正面的战略决战并战而胜之的伟大战略家。另一方面,即使抑周扬亮,也只是烘云托月,结果云月相映,水涨船高,并非仅仅是负面下压的作用。试想如果不是《三国演义》,周瑜作为汉末江南割据势力之一的如流星般英年早逝的将领,后世能够有如此高大形象与家喻户晓的名声吗?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周瑜是三国人物形象中“千古风流”[①]的突出代表。这除了由于他“长壮有姿貌”[②]等天赋之外,还在于他如有“顾曲周郎”(《周瑜传》)等多方面的才华。而这些又都通过传说与《三国演义》的精彩表现得到丰富与加强。例如脍炙人口的“隔江斗智”与“群英会”,尤其是后者,使得“顾曲周郎”的飒爽英姿、艺术才华家喻户晓,千古流芳。“群英会”之颂美周瑜,其实并不下“三顾茅庐”描写之于诸葛亮,从而使周瑜成为《三国演义》中唯一能与诸葛亮媲美的将帅形象。甚至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看,《三国演义》写诸葛亮的“羽扇纶巾”很可能是从苏词写周瑜夺移过去的。
其实,即使从《三国演义》塑造人物看,如果能不过度拘束于作者的主观意图,又能客观分析的话,应该看到周瑜能不从袁术之任用,而慧眼识人,主动邀请结纳孙策,后为孙氏父子,特别策死之后,辅佐幼主,力主称王,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孙权称为“二君”之创立东吴大业的勋臣,比较诸葛亮需要刘备“凡三顾乃往”,是又显示了其大丈夫处世的历史主动精神,也是值得深思赞叹的。
所以,瑜亮高下之争,整体看答案不言而喻,但若作方方面面的对比,则各有短长。而笔者正是出于对周瑜这种历史主动精神的赞叹,认为周瑜作为周族之后裔,以其其先后追陪孙氏父子三人之行迹和对孙吴立国的巨大贡献,以之为可比于佐武王、辅成王的东吴之周公。
以周瑜为东吴之“周公”,才足可发明其在东吴历史上之特殊贡献与地位。未知此见有先我而言之者否?但无论如何,拙见以为给周瑜这样一个历史“标签”,对肯定周瑜的历史地位和扩大舒城文化的影响,都是有益的。
似此种种谬想,本当撰为论文,以论述周详,但思论文易流于枯燥,读者费神且难以统观留下印象,故因“冬聚舒城”之盛会邀请,就周瑜通过史籍与野史小说塑造形成,留存为民族共同记忆的“形象史”编为《三国杂咏·周瑜十二首》,以代论文,请教于与会师友。
以此拙诗代参会之文,可谓不伦不类,又因正史、野史、小说混合为“形象”而咏之,并皆不着调(非谦虚之谓),故托为“异诗氏曰”。乃谓诗之不合格、非寻常者,但毕竟“诗言志”,此作心仪周公,颂美其人,意诚实之,祈师友鉴正。
一
二
破虏草创大帝成,江东兴王策居中[⑦]。
三
当时一身系天下,存孙兴吴霸炎方[12]。
四
内事不决问张昭,张昭却劝孙降曹[13]。
若非周瑜主称王,岂有东吴帝三朝[14]?
五
六
群英大筵盛高明,剑舞周郎歌平生。
吾将醉兮发狂吟,赚取蒋干误曹公[19]。
七
演义崇亮形瑜狭,瑜实抗曹兼防刘[20]。
新事孙权保幼主,深谋宽宏公瑾周[21]。
八
九
孙吴创业多牺牲,坚策父子并周公[26]。
十
壮志未竟身先殁,巴陵江天周公泪[31]。
十一
瑜亮高下因尊刘,烘云托月屈周侯。
十二
周郎美名天下扬,舒城山水欣荣光。
二〇二二年十一月十七日星期四
[①]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②]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以下注引此篇简称《周瑜传》),晋陈寿撰《三国志》,陈乃乾校点,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第1259页。以下凡引本篇均据此本,仅注本《传》。周瑜(175~210年),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
[③] 《周瑜传》:“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从祖父景,景子忠,皆为汉太尉。”
[④] 《周瑜传》:“瑜长壮有姿貌……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恩信著于庐江。”
[⑤] 《三国志·吴书·孙策传》(以下注简称《孙策传》)注引《江表传》曰:“坚为朱儁(jùn)所表,为佐军,留家著寿春。策年十余岁,已交结知名,声誉发闻。有周瑜者,与策同年,亦英达夙成。闻策声问,自舒来造焉,便推结分好,义同断金。劝策徙居舒,策从之。”
[⑥] 《周瑜传》:”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时,得乔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乔,瑜纳小乔。”注引《江表传》曰:“策从容戏瑜曰:‘乔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
[⑦] “孙坚”二句,说东吴事业肇始于孙坚,中成于孙策,大成于孙权。《三国志集解·吴书·孙策传》“为故吴郡太守许贡客所杀”注引《通鉴辑览》曰:“孙策用兵足与操埒……适会策卒,操遂得从事中原,亦时数为之欤?”
[⑧] 说孙家两代三雄与周瑜关系,亦如刘备之与诸葛亮如鱼得水。《孙策传》曰:“策,字伯符。坚初兴义兵,策将母徙居舒。与周瑜相友,收合士大夫,江、淮间人咸向之。”又《江表传》曰:“策又给瑜鼓吹,为治馆舍,赠赐莫与为比。策令曰:‘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如前在丹杨,发众及船粮以济大事,论德酬功,此未足以报者也。’”《江表传》又曰:策卒,孙权继为吴侯,曹操欲权质子,周瑜主不从,“权母曰:‘公瑾议,是也。公瑾与伯符同年,小一月耳,我视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遂不送质。”
[⑨] 说周瑜于孙吴建国安邦,大功可比于商末周初助武王伐纣、成王东征的周公。《周瑜传》注引《江表传》:“及卒,权流涕曰:‘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后权称尊号,谓公卿曰:‘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⑩] 《孙策传》:“策临亡,以弟权托(张)昭,昭率群僚立而辅之。”注引《吴历》曰:“策谓昭曰:‘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三国演义》第29回:“(孙)策曰:‘弟才胜儿十倍,足当大任。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恨周瑜不在此,不得面嘱之也!’”第44回:“却说吴国太见孙权疑惑不决,乃谓之曰:‘先姊遗言云:“伯符临终有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今何不请公瑾问之?’”
[11]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注引《江表传》曰:“备闻曹公军下,恐惧……乃乘单舸往见瑜,问曰:‘今拒曹公,深为得计,战卒有几?’瑜曰:‘三万人。’备曰:‘恨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备虽深愧异瑜,而心未许之能必破北军也。故差池在后,将二千人与羽、飞俱,未肯系瑜,盖为进退之计也。”孙盛曰:“刘备雄才,处必亡之地告急于吴,而获奔助无缘,复顾望江渚而怀后计。《江表传》之言,当是吴人欲专美之辞。”
[12] 《周瑜传》:“其年(建安十三年,208)九月,曹公……船步兵数十万,将士闻之皆恐。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议者咸曰:‘……不如迎之。’瑜曰:‘不然……将军擒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注引《江表传》曰:“权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会罢之夜,瑜请见……权抚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文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13] 《三国志·吴书·张昭传》注引《江表传》曰:“权既即尊位,请会百官,归功周瑜。昭举笏,欲褒赞功德,未及言,权曰:‘如张公之计,今已乞食矣。’昭大惭,伏地流汗。昭忠謇亮直,有大臣节,权敬重之,然所以不相昭者,盖以昔驳周瑜、鲁肃等议为非也。”
[14] 《周瑜传》注引《江表传》:“及卒,权流涕曰:‘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后权称尊号,谓公卿曰:‘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15]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五:“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16] 《三国演义》第57回:“周瑜……昏绝。徐徐又醒,仰天长叹曰:‘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
[17] 指周瑜赤壁破曹。
[18] 说曹操夺新野、逐刘备,大举征南,孙吴一旦降曹,或为曹所灭,刘无所依托,则诸葛氏“隆中对”“三分天下”之计,亦将难以实行。
[19] 赤壁之战前,曹操使蒋干说降周瑜,史诚有之。《周瑜传》注引《江表传》曰:“初,曹公……遣九江蒋干往见瑜……瑜出迎之,立谓干曰:‘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邪?’干曰:‘吾与足下州里……故来叙阔,并观雅规。而云说客,无乃逆诈乎?’瑜曰:‘吾虽不及夔、旷,闻弦赏音,足知雅曲也。’因延干入,为设酒食。毕,遣之曰:‘适吾有密事,且出就馆。事了,别自相请。’后三日,瑜请干与周观营中,行视仓库军资器仗。讫还,饮宴示之侍者服饰珍玩之物,因谓干曰:‘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假使苏、张更生,郦叟复出,犹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幼生所能移乎?’干但笑,终无所言。干还,称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三国演义》第45回《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会蒋干中计》以及戏剧等,据此演为“群英会”“蒋干盗书”故事。
[20] 《三国演义》写“三气周瑜”等,皆以形周瑜智不及诸葛亮。其实诸葛亮仅以谋周瑜,而周瑜则需谋破全局,所以瞻前顾后、左支右绌,事有倍难于诸葛亮。《周瑜传》曰:”刘备以左将军领荆州牧,治公安。备诣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21] 《周瑜传》曰:“初,瑜见友于策,太妃又使权以兄奉之。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注引《江表传》曰:“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时人以其谦让服人如此。”
[22] 《孙策传》注引《江表传》曰:“有周瑜者,与策同年,亦英达夙成。”《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23] 《周瑜传》:“权答曰:‘腹心旧勋,与孤协事,公瑾有之,诚所不忘……孤于公瑾,义犹二君……’”
[24] 曹操(155 ~220)、刘备(161-223)、诸葛亮(181~234)、孙权(182-252)、周瑜(175~210),倘周瑜享年能如诸葛年纪(53岁),其时曹、刘已死,孙权才45岁,则孙、周协力,未必不北伐一统。
[25] 《周瑜传》注引《江表传》:“刘备之自京还也……权独与备留语,因言次,叹瑜曰:‘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瑜之破魏军也,曹公曰:‘孤不羞走。’后书与权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瑜威声远著,故曹公、刘备咸欲疑谮之。”
[26] 孙坚(155~191)卒年37岁,孙策(175~200)卒年37岁,周瑜(175~210)卒年36岁,皆殁于盛年。
[27] 《三国演义》写三国之立,刘备当世成功,曹操至子丕而成,唯孙氏坚、策并周瑜前仆后继,先后箭创死,牺牲巨大。按《三国志》,《孙坚传》载“为(黄)祖军士所射杀”,《孙策传》载“策单骑出……(许贡)客击伤策”,注引《江表传》曰:“策……因射一人(许贡客),应弦而倒。余二人(许贡客)怖,急便举弓射策,中颊。后骑寻至,皆刺杀之。”《周瑜传》载夷陵之战“瑜亲跨马擽阵,会流矢中右胁,疮甚,便还”,后“道于巴丘病卒”。《三国演义》写三人皆箭创死,基本属实。
[28] 《三国演义》第29回《小霸王怒斩于吉 碧眼儿坐领江东》:“孙权生得方颐大口,碧眼紫髯。昔汉使刘琬入吴,见孙家诸昆仲,因语人曰:‘吾遍观孙氏兄弟,虽各才气秀达,然皆禄祚不终。惟仲谋形貌奇伟,骨格非常,乃大贵之表,又享高寿,众皆不及也。’”
[29] 《周瑜传》载,赤壁大战后,孙、刘联军乘胜追击,瑜先后下夷陵、江陵,大败曹仁,遂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屯据江陵。
[30] 《周瑜传》曰:“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曰:‘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道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
[31] 《周瑜传》曰:“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
[32] 贯中,指《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
[33] 郑玉曰:“孔明盖社稷之臣也,今刘禅昏愚暗弱,纵使伊尹阿衡、周公辅相,亦必危亡而后已,虽百孔明,如之何哉?”
[34]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阙:“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5]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襄阳记》曰:“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孔明许,即载送之。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