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周瑜文化研究会官方网站!
 
首页>>话说周瑜

周瑜生平史迹

分类:话说周瑜 发布时间:2014-06-08 226次浏览

赤壁塑像.jpg    

    周瑜(注⑴),字公瑾,生于公元175年,卒于公元210年,东汉时期庐江郡舒县人,今安徽省舒城县人。东汉末年,任东吴大都督(注⑵)。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周瑜指挥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之战中,以3万人打败了号称80万人的曹操军队,创下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和最著名的“火攻”双战例。后来,在计划进取西川(今四川)的征途中,不幸突染重病,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十二月病故于巴丘(今湖南省岳阳市),英年早逝,年仅36岁。

    周瑜的一生,虽然只有短暂的36岁,但却是辉煌的一生。他英名盖世,智慧超群;雄才大略,胆识过人;风流倜傥,英俊潇洒;胸襟宽广,忠君荐贤;佳偶绝配,千古美谈,是历代人们所钦佩、羡慕和吟诵的一个英雄人物!是历代人们所钦佩、羡慕和吟诵的一代英雄人物!

    周瑜出身于士族家庭。他的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是东汉太尉(注⑶),他的伯父周尚,任丹阳太守(注⑷),他的父亲周异,任洛阳县令,也就是今天的县长。(《三国志·周瑜传》)

    周瑜出身于这样一个士族家庭,不仅在舒城,而且在江北都很具影响,属于地地道道的豪族大户人家。

    在这样家庭出生的周瑜,从小不仅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志向远大。可少年时期的周瑜,却生逢乱世,遇到的是动荡不安的年代。这个年代军阀混战,战火不断,时局也不明朗。周瑜自幼深受儒学影响,积极进取,追求建功立业,欲拯济天下,不仅刻苦读书,而且习文练武,纵论古今,探讨未来,经常思考治国安邦之策,广泛结识英雄豪杰,表现出强烈的离经叛道、反抗守成、藐视正统的思想和行为,在家乡舒城及江北地区具有广泛的影响。

    公元184年,也就是周瑜9岁的时候,张角领导黄巾起义,从根本上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外戚与宦官为争夺皇室权力的斗争加剧;地方武装割据势力形成军阀混战的局面。董卓是这些军事集团中最大的军阀。他专断朝政,凶残暴戾,为所欲为,激起朝野上上下下的强烈不满与愤怒,各地纷纷组织武装讨伐董卓,并且都割据一方。汉家的气数行将殆尽。

    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孙坚在外从军,把家留在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他的大儿子孙策与周瑜是同龄,虽然年龄不大,但是在地方上却有着广泛影响,名声很大。他吸收了很多有本领有智慧的人在他的身边。十四五岁的周瑜从舒城专程到寿春拜访孙策。二人一见如故,志趣十分相投。周瑜极力劝说并邀请孙策把家搬到舒城自己的家来住,以便朝夕相处,共谋大计,实现共同的抱负(《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三)。

    汉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孙坚组织忠义武装北上讨伐董卓,把全家都搬到舒城周瑜的家里——干汊河镇周瑜城。周瑜十分慷慨地把自家大路南面的大房子让给孙策一家居住,并举行 “升堂拜母” 仪式,在自家的厅堂里拜认孙策的母亲为自己的母亲;周瑜与孙策同年,都是16岁,二人结为兄弟,孙策比周瑜大一个月,为兄;周瑜小一个月,为弟。两家从此“有无通共”,亲同骨肉,不分你我(《三国志·周瑜传》)。之后,二人在舒城一带广泛结交名士,招强纳贤,组织武装,演兵布阵,习武练兵,声名很大,各地英雄豪杰纷纷来到舒城,聚拢在他们的旄下。如徐盛、蒋钦、周泰、陈武、丁奉等人。

    孙策在舒城周瑜的家里住了一年多,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91年,孙策的父亲孙坚在外征战身亡。孙策不得不离开舒城,到曲阿(今江苏省丹阳市)去奔丧。后继承父亲遗志,统率父亲的部队,仍旧依附于军阀袁术。

    不久,袁术命令孙策平定江东。由于得不到重用,孙策脱离了袁术,率兵东进,屯驻在历阳(今安徽省和县)。在准备东渡长江时他给周瑜写了一封信,要周瑜到他身边来。这时周瑜正在丹阳看望任丹阳太守的伯父周尚。接到孙策的来信,周瑜二话没说,立即率领自己的部队和粮草前往迎接孙策,决心与孙策一起征战。得到周瑜的加入和大力支持,孙策如虎添翼。他十分高兴地说:“吾得卿,谐也”(《三国志·周瑜传》)。意思是,我有您周瑜,大事成了。后来的事实充分地证明,孙策说的话是十分有道理的,正是因为周瑜的加入和辅助,孙策才创下了东吴的基业。

    周瑜与孙策会合后,二人协同作战,先后攻克横江(今安徽省和县东南二十六里,正对江南的采石,即今杨林渡口)、当利(今安徽省和县东十二里,当利水入江处) 两处军事要地。接着他俩挥师渡过长江,进攻秣陵(今江苏省南京市),打败了驻守在那里的笮融和薛礼,转而攻占湖孰(故城址在今南京市东南)、江乘(故城址在今安徽省和县东十二里),逼走那里的守将刘繇,进入曲阿(今江苏省丹阳市),一路连战皆捷,所向披靡。孙策的势力逐渐强大,部队迅速发展到数万人。

    孙策取得胜利、得到壮大之后,要继续扩大战果,东进江苏和浙江等地。为了固守后方,周瑜奉孙策之命率领部队镇守在丹阳。

    公元195年,袁术派他的堂弟袁胤取代周瑜的伯父周尚任丹阳太守,周瑜只得跟随周尚到了寿春(今安徽省寿县)。袁术发现周瑜不仅年轻,而且很有才干,英勇善战,智慧过人,要重用周瑜,想拜周瑜为将军,为自己所用。可周瑜看出袁术是个出尔反尔、胸无大志的人,最终不会有什么成就,所以只请求做居巢(安徽省巢湖地区)长,也就是今天的县长,目的是想借机会回到江东去找孙策。袁术不知道周瑜的内心想法,同意了周瑜的请求。周瑜就当了居巢长。周瑜任居巢长的时候才20岁。

    周瑜任居巢长期间,心思全在孙策那里,积极为孙策筹划,努力为孙策扩大势力。他结识了临淮东城(今安徽省定远县)豪族出身的鲁肃。为了拜访鲁肃,他率众行程三百多里,亲自登门拜访。周瑜对鲁肃说:“昔马援答光武云:‘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也择君’。今主人亲贤贵士,纳奇录异,且吾闻先哲秘论,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推步事势,当其历数,终构帝基,以协天符,是烈士攀龙附凤、驰骛之秋。吾方达此,足下须以子扬言介意也。”“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三国志·周瑜、鲁肃、吕蒙传》)。在此,周瑜向鲁肃阐明了汉家的气数将尽,东吴主人孙策“亲贤贵士”,就是重才爱才用才,最终要取代汉家,建立帝国,现今应该要选择贤明的君主,大丈夫应该“横行天下”,做出一番事业来。见周瑜亲自拜访,言语又如此诚恳,分析精辟透彻,充满关心、希望和寄托,鲁肃不仅支援周瑜三千斛粮食,而且投奔周瑜,二人结为至交。鲁肃后来成为东吴的重臣之一。

    公元198年,即建安三年,周瑜为追随孙策,毅然向袁术辞去居巢长的职务,率领鲁肃等众人从居巢南下江东,回到东吴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坚定地投奔和追随孙策。孙策听到周瑜到来的消息,亲自前往迎接周瑜,拜授周瑜为建威中郎将,并调拨给他2000将士,50匹战马。此外,孙策还替周瑜修建住所,知道周瑜精通音乐,还给周瑜配备乐队,赏赐非常丰厚,无人能比(《三国志·周瑜传》)。孙策大力赞叹周瑜说:“周公瑾英俊奇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如前在丹杨,发众及船粮以济大事,论德酬功,此未足以报者也。(《江表传》)孙策说,与周瑜的品德和功劳相比,今天的赏赐还远不能报答他的呢!周瑜任中郎将时年龄是24岁,因他年少才高,英俊潇洒,东吴人都敬称他为“周郎”。

    周瑜是庐江郡舒县人,当地官吏和老百姓向来敬服周瑜的恩德和信义,孙策便命周瑜驻守牛渚(今安徽省当涂县北二十里,山下有牛渚矶,一名采石,为长江下游重要渡口),后来又命他任春谷(今安徽省繁昌县)长,即春谷县长。

    建安四年,也就是公元199年,孙策计划攻取荆州,拜周瑜为中护军,虚挂个江夏太守的头衔(江夏:今湖北省蕲春县,亦说今湖北省江夏区)。因为这时候的江夏还在黄祖的手里,不归东吴孙策管辖,封周瑜为江夏太守,是表明了孙策坚决要攻取江夏的决心以及对周瑜的器重和封赏。

    周瑜跟随孙策一同征战讨伐,在攻破皖城(今安徽省潜山县)后,得到从舒城漂泊流离的桥公两个国色天香的女儿——大桥(乔)和小桥(乔)。孙策娶了大桥,周瑜娶了小桥(东汉“桥”、“乔”通用,后“桥”均为“乔”)。孙策对周瑜说:“桥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江表传》)意思是:桥公由我们俩人做女婿,也是值得高兴的。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到孙策对自己、对周瑜是充满了自信,二人可谓风流倜傥,踌躇满志。两个英雄少年,娶了两个绝代美女,珠联璧合,佳偶天成,从此留下了千古佳话!孙策和周瑜除了情同“骨肉”的“兄弟”之外,又成为“连襟”,是亲上加亲,更令人羡慕和敬佩。

    娶过大、小乔后,孙策和周瑜进攻寻阳(今湖北省黄梅县北),打败守将刘勋,然后征讨江夏,打败黄祖。接着又回兵平定了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到此,周瑜帮助孙策基本实现了进军江东的战略计划,为建立东吴基业立下大功。孙策于是留下周瑜镇守巴丘(今江西省峡江县北,非湖南省巴丘)。

    公元200年,即建安五年,孙策不幸遇刺身亡,年仅26岁,临终前把军国大事交给了18岁的弟弟孙权,同时告诫孙权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将东吴大事托付给了周瑜和张昭二人。听到孙策遇刺身亡的消息,周瑜立即率兵前来奔丧。

    孙权继承兄位后,当时只拥有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陵几个郡,偏远的地方还没有完全归附。天下英雄豪杰占据着各个州郡,他们只注意个人安危和成败,并没有和孙权建立起君臣关系。他们对年轻的孙权还心存疑虑。孙权当时也不是皇帝,只是将军。他和众将的关系,只是上下级的关系,不是君臣关系。所以,很多人对孙权不行君臣礼节。关键时刻,周瑜首先出面,坚决支持孙权,他握有重兵,掌管实权,为了稳定局势,他留在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留在孙权的身边任中护军,不仅保护着孙权,而且时时处处对孙权行使君臣大礼,把孙权看作是实际上的君主。众人看到周瑜对孙权如此敬重,自然不敢怠慢,更不敢有异议和异动,从而都真心归附了孙权。(《三国志·周瑜传》)

    此刻,鲁肃一时未能任用,打算回去,以等待情况的变化和形势的发展。周瑜急了,一边极力劝阻他不要回去,而且动之以情,晓之以礼,终于打消了鲁肃回家的念头;一边及时向孙权推荐鲁肃,使鲁肃得到了重用,后来鲁肃成为东吴的顶梁之柱。

    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后,势力逐渐强大,自认为天下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于是他“挟天子而令诸侯”。公元202年,即建安七年,他下书责令孙权把儿子送到他那里做人质。孙权召集群臣商讨此事,拟定对策,可张昭、秦松等人迫于曹操威势,犹豫不决,大家也都是众说纷纭,各讲各的道理,难于形成共识。

    孙权本意是不想送人质给曹操的,可他因为年轻,大臣们的意见又不相同,一时也拿不定主意,便领着周瑜到家里秘密商议这个事情,到底应该怎么办?周瑜立场坚定,坚决反对孙权送人质给曹操。他给孙权作了深刻地剖析,慷慨激昂地说道:“昔楚国初封於荆山之侧,不满百里之地,继嗣贤能,广土开境,立基於郢,遂据荆杨,至於南海,传业延祚,九百馀年。今将军承父兄馀资,兼六郡之众,兵精粮多,将士用命,铸山为铜,煮海为盐,境内富饶,人不思乱,泛舟举帆,朝发夕到,士风劲勇,所向无敌,有何逼迫,而欲送质?质一入,不得不与曹氏相首尾,与相首尾,则命召不得不往,便见制於人也。极不过一侯印,仆从十馀人,车数乘,马数匹,岂与南面称孤同哉?不如勿遣,徐观其变。若曹氏能率义以正天下,将军事之未晚。若图为暴乱,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将军韬勇抗威,以待天命,何送质之有!” (《江表传》)

    周瑜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我把它翻译过来:当年楚国的国君刚被封到荆山之侧的时候,地方不够百里。他的后辈们既贤明又有能力,扩张土地,开拓疆域,在郢都建立根基,占据荆州、扬州之地,直到南海。子孙代代相传,延续九百多年。现在将军您继承父兄的余威旧业,统御六郡,兵精粮足,将士们士气旺盛,不怕生死。而且,铸山为铜,煮海为盐,国家富庶,人心安定,士气高涨,驾船升帆,早晨出发晚上就到,所向无敌,有什么所害怕的,而要送人质给人呢?人质一送到曹操的手里,我们就不得不与曹操相联接,不得不听从曹操的摆布,如果曹操有命令召见就不得不前往,那就是受制于人。那时,我们所能得到的最大好处,也不过就是一个侯印、十多个仆人、几辆车、几匹马罢了,哪能跟我们自己创建基业、称孤道寡相提并论呢?从当前考虑,不如不送人质,慢慢地看看曹操的动向和形势的变化。如果曹操能遵行道义,把天下治理好,那时将军您再归附他也不晚;如果曹操胆大妄为,图谋生乱夺权,那么必然要动兵,引起战火,可玩兵如玩火,不收敛必自焚。将军您具有韬略和英勇之气,完全可以与之抗争,目前只是要静待天命和机会,哪里有送人质给人的道理?

    周瑜这番话精辟透彻,有理有据,表现了一个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的战略眼光,不仅说到了孙权心里,而且得到了孙权母亲的积极赞同。孙权的母亲对孙权说:“公瑾议是也。公瑾与伯符同年,小一月耳,我视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江表传》)孙权母亲的话意思是:公瑾说的极对!公瑾与你哥哥孙策同年,比你哥哥小一个月,我待他就像儿子一样,你要把周瑜当作哥哥来侍奉。周瑜和孙权母亲的话,坚定了孙权拒绝送人质给曹操、与曹操分庭抗礼的决心,从而保持了东吴不受制于人的独立地位。

    周瑜深得孙权的信赖,始终对孙权忠贞不二,竭诚尽智,为孙权政权的的崛起而不辞辛劳:壮大武装,训练兵卒,网罗人才,发展生产,四处征战,巩固扩大东吴政权。

    公元206年,即建安十一年,周瑜命令孙瑜等人讨伐麻屯(今湖北省嘉鱼县境)、保屯(与麻屯相近),斩其将帅首级,活捉一万多人,然后驻防宫亭(宫亭湖,今江西省鄱阳湖南部)。这时,江夏太守黄祖派遣他的部将邓龙率兵数千人进入柴桑(故城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周瑜率兵予以追击,活捉了邓龙并押往东吴。尔后,周瑜任水军都督,于江西鄱阳湖训练水军。

    公元208年,即建安十三年春,孙权再次西征讨伐江夏太守黄祖,周瑜为前部大都督,攻下城池,打败了盘踞在那里的黄祖,将黄祖斩首。

    这一年,曹操基本统一北方,进而想统一全国,第一个战略目标便是荆州。孙权也早看中了荆州这个战略要地。曹操担心孙权抢先占领荆州,在208年9月,大举挥师南下,驻守荆州的刘琮不战而降,曹操顺利占领荆州,得到刘琮的水军,曹操拥有大军数十万,扬言要顺长江而下,席卷江东,扫平东吴。出发前,曹操给孙权下了一封战书,要与孙权决战。信中说:“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这封战书的意思很深刻:我奉皇帝命令南下讨伐,刘琮已束手就擒。如今我训练了水军八十多万,准备与您决战于吴国。所谓“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就是曹操贯用的“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技俩,是奉天子之命来讨伐你们这些有罪之人,以表示我是师出有名,是以天子的名义来威吓孙权;“刘琮束手”,说明刘琮兵力远比你东吴强大多了,都乖乖地投降了,你孙权兵力远不如刘琮,这是在用例证来威吓孙权;“治水军八十万众”,是说曹操的部队十分强大,而且训练有素,早有准备,是拿实力来威吓孙权;“与将军会猎于吴”,就是委婉地说要与孙权进行决战。这是在拿决心和态度来威吓孙权。

    接到这封战书,东吴的谋臣们十分惊恐。面对这严峻的形势,孙权召集他们商讨对策,张昭、秦松等人慑于曹操兵力强大,被曹操吓破了胆,主张“迎曹”投降。大家议论说:曹操如猛虎,却托名汉相,挟天子而征讨四方,动辄以朝庭名义,如果我们抗拒他,事情会不好。现在将军您的优势即可以抵抗曹操的,只有长江。现在曹操得到荆州,有刘表治理水军,战船千艘,曹操把它们都部署在沿江一线,兼有数十万步兵,水陆俱进,顺长江而下,这个长江之险,曹操已经与我们共同拥有了。况且,势力众寡,根本不能与之相提并论。我们认为从大计考虑,不如迎接投降曹操。(《三国志·周瑜传》)大臣们所讲的都是一派投降言论。

    这时,鲁肃建议孙权听听周瑜的意见。孙权也想起哥哥孙策临终前交待的“外事不决问周瑜”的遗命,于是把周瑜从鄱阳湖召回到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周瑜回来后面见孙权,听到众臣们主张投降归附曹操的议论后,坚决反对投降“迎曹”,坚定地主张抗曹。他力排众议,向孙权慷慨陈词道:“不然!曹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场,又能与我校胜负于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揖,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擒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三国志·周瑜传》)

    这段话,就是周瑜著名的“抗曹论”。周瑜此番话,高屋建瓴,精辟科学,分析缜密,深刻地剖析了曹军存在的四个方面弱点:一是曹军疲惫不堪,必生疾病;二是天气严寒,马无草料;三是马超、韩遂在关西,是曹操的后患;四是中原士兵舍弃骑兵的优势,来进行不习惯的水战,是舍长取短。基于这四个方面,周瑜得出“操自送死”、“将军擒操,宜在今日”的结论。这段“曹操必败”的论断,表现了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的远见卓识和雄伟气魄!

    听到周瑜的这段“抗曹论”,孙权像是醍醐灌顶,一下子明白清醒了。他高兴而激动地对周瑜说:“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陡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三国志·周瑜传》)于是,孙权下定抗击曹操的决心,当众拔出佩刀,劈下案桌一角,警告大家说:“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江表传》)意思是:各位将士及众臣,如再敢有说迎降曹操的,就跟这个奏案一样!

    当夜,为了进一步坚定孙权抗曹的决心和信心,消除他的担心和疑虑,周瑜又单独拜见孙权,进一步向孙权进言道:“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军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江表传》)周瑜这番话的意思是:大臣们一见曹操的战书,称有水步军八十万,心中都恐惧,也不认真推测一下曹操的虚实,就提出了降敌的见解,这是没道理的。现在,我们实际地分析一下,曹操所带的中原士兵,最多十五、六万人,而且长途跋涉、疲惫不堪;收降刘表的人马,最多不过七、八万罢了,而且这部分人还在心怀观望,处于怀疑之中,并未一心一意。曹操统御着这些疲惫病弱、狐疑观望的士兵,人数虽多,却是很不值得畏惧的。我们只要有精兵五万就完全可以战胜他。请将军您不要迟疑,不要有所顾忌。

    这里,周瑜又进一步向孙权分析了曹操的实际力量,指出来自中原的曹军最多不过十五六万,而且已久战疲惫,新收降的刘表部队七八万人,却都不是真心为他卖命。因此只要有五万精兵就可以战胜曹操。

    孙权听后,大为感动,抚着周瑜的背说:“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文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江表传》)孙权说的意思是:公瑾啊,你说到这里,很是合我的心意!张昭、文表等人各顾惜家人妻小,挟带着私心,让我非常失望。只有你与鲁肃和我的想法相同,这是老天把你们二人安排来辅助我的!五万人一时难以凑齐,但我已选好三万人马,船只粮草和各种战器也已准备妥当,你和鲁肃、程普马上就可以带兵出发。我会继续调拔人马,多备粮草,做你的后援。你能一战破曹操当然好,假如遇到挫折,就回来依靠我,我将与曹操决一死战!

    到这里,孙权才完全放下心来,下定了抗曹的决心。孙权任命周瑜为左都督,统领东吴水陆大军,指挥孙权、刘备联军抗击曹操。

    那时,刘备刚刚被曹操打败,情况非常紧急,准备率军渡过长江,与东吴的鲁肃在当阳相遇,二人在一起商议对付曹操的策略。于是刘备派诸葛亮到东吴拜见孙权,游说孙权与刘备结成抗曹联盟。

    曹操是个精明之人,也久慕周瑜的雄才大略,周瑜任东吴大都督后,他想劝说周瑜投降。因为只要周瑜投降了,东吴也就没有什么他可以担心和惧怕的人了。他秘密地派九江人、周瑜的同学蒋干过江到周瑜那里进行劝降。

    蒋干是个很有仪表和才气的人,能说会道,以善于雄辩而著称,江淮之间还没有人的辩论可以超过他的。蒋干也非常自信,自恃其才,以为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完全可以劝降周瑜。于是,他身穿土布衣服,头戴葛巾,一身探亲访友的便装,乘船过江,来到周瑜大营。

    他一到周瑜营帐,周瑜便猜出了他的来意,出门相迎,未让座即先声夺人、开门见山地说道:“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邪?”子翼,是蒋干的字。周瑜说老弟呀,你真是很辛苦啊,这么大老远地跨江过湖而来,是为曹操做说客的吧?蒋干被周瑜开口便道破心机,先是张口结舌,后勉强自我解释道:“吾与足下州里,中间别隔,遥闻芳烈,故来叙阔,并观雅规,而云说客,无乃逆诈乎?”意思是说:我和您本是同乡,好长时间与你阔别相隔,早早就听说你的英名和雄才大略,所以来与你叙叙阔别之情,同时来欣赏欣赏你的军容军纪。你却说我是说客,恐怕故意是说反话吧?周瑜笑着回答道:“我虽不及夔、师旷,闻弦赏音,足知雅曲也。”

    周瑜对蒋干说出古时“夔”(注⑸)与“师旷”(注⑹)这两个大乐师,言下之意就是说,我虽然不能跟“夔”与“师旷”两个大乐师相比,但“闻弦赏音”还是行的,我足以知道你到我这里来的弦外之音了。话中话就是我知道你的来意。在这里,周瑜再一次委婉地道出蒋干的真实心意,进一步封住了蒋干的口,使蒋干游说劝降的话不能说出口。这里,可以看到周瑜是何等的儒雅!

    友人来访,主人的心意还是要表达的。一番寒暄之后,周瑜请蒋干进入营帐,摆酒设宴,盛情款待蒋干。酒罢,周瑜对蒋干说:“适吾有密事,且出就馆,事了,别自相请。”意思是:不巧,刚我遇到军机密事,暂且需要去处理,请你先到外面的客馆住下,等我处理完此事,我再去请您一叙。

    三天之后,周瑜又把蒋干请到大营中,领着他四处观看自己的军营,又带着他巡视仓库物资和各种兵器,结束之后,周瑜又摆宴设席,召集东吴许多英雄赴会饮酒,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群英会”。宴席间,周瑜特地向蒋干展示了自己的侍从、服饰和珍宝等,对蒋干说:“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忠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即使苏、张更生,郦叟复出,犹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幼生所能移乎?”(《江表传》)

    这里,周瑜向蒋干展示了自己的侍从、服饰和珍宝等,目的是说明周瑜在东吴已经荣华富贵,位高权重,进一步打消蒋干游说的念头,封住蒋干的口。他还说:我已遇到知己的君主,对外是忠臣的义士,对内是兄弟的恩情,我与君主孙权是言听计从,有福同享,有难共当。即使是能说会道的苏秦、张仪再生,郦食其复出,也是劝说不了的,岂能是那些年幼的后生所能说动改变的?并且又举出了古时候三个著名的说客:苏秦(注⑺)、张仪(注⑻)和郦食其(注⑼)。

    周瑜的话以及举出这三人的意思是非常明确的,就是你蒋干比比苏秦、张仪、郦食其三人如何?他们如果还活着的话,都劝说不了我,你还能劝说得了我吗?我是不可能归降曹操的!听到这样的话,蒋干再也无话可说了,只好微笑作罢,自始至终一句劝降的话也没有说出口。

    蒋干将情况回报给曹操,对曹操称赞说: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词所间。”(《江表传》)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周瑜不仅对孙权是多么的忠诚,而且可以看到周瑜是多么的儒雅、大度和信义!

    不久,周瑜率领部队沿江而上,到达樊口(今湖北省鄂州市樊口)与刘备会合。刘备乘船来见周瑜,担心地问:“今拒曹公,深为得计。战卒有几?”就是问周瑜带来了多少兵来抗击曹操?周瑜回答说:“三万人”。刘备十分担心地说:“恨少”。周瑜则充满坚定的信心回答他:“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资治通鉴·卷六十五》)。意思是,三万人不少,足够用了,你只看我打败曹操吧!
    周瑜率领部队与曹军在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赤壁镇)相遇。曹军新到江南,果然如周瑜所说,不服水土,疾病流行,士气低落。刚一交战,就吃了败仗,仓皇而退。曹操退驻江北乌林,想等冬天过后,于来年春天再战;周瑜所部初战获胜,士气高昂,驻扎在长江南岸。两军对峙在赤壁两岸。

    曹军多是北方人,绝大多数不习惯在船上作战,晕船比较严重。为了克服这一弱点,曹操下令把战船用铁索锁在一起,上面铺上木板,连成水上营寨。果然,将士们在战船上如履平地。曹操自以为得计,称这些船为“连环船”。

    针对这种情况,周瑜采用部下老将黄盖“火攻”的计策,挑选蒙冲斗舰也就是大战船数十艘,里面装满柴草,浇上油脂,外面蒙上帐幕,插上牙旗,做好火攻的准备。为了使“火攻”计划得以顺利实施,周瑜导演了一场“苦肉计”,痛打了黄盖。黄盖“受辱”,派人送信给曹操,要投降曹操。黄盖的信这样写的:“盖受孙氏厚恩,常为将帅,见遇不薄。然顾天下事有大势,用江东六郡山越之人,以当中国百万之众,众寡不敌,海内所共见也。东方将吏,无有愚智,皆知其不可,惟周瑜、鲁肃偏怀浅戆,意未解耳。今日归命,是其实计。瑜所督领,自易摧破。交锋之日,盖为前部,当因事变化,效命在近。”(《江表传》)。这封信的意思是说,我黄盖深受孙家的厚恩,曾经是将帅,待遇不薄。可是,看天下大势,以江东六个郡的山野之人,来抵挡中原大地的百万之军队,众寡悬殊,是全国人都晓得的事情。江东的的将士们只要不是愚蠢和弱智,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可是只有周瑜、鲁肃他们浅薄愚笨,没有看到其中的危险。今天,我要投降您,是真心实意的。周瑜所率领的部队自然容易摧毁。两军交战的时候,我作为前部先锋,应当为你效命在近日。

    黄盖的投降信送到曹操那里,取得了曹操的信任。双方约定两军交锋之日前,黄盖前来投降。

    周瑜选择了一个刮东南风的夜晚,命令黄盖带领数十艘战船,乘风向曹营进发。船队行到江中升起风帆,黄盖命令士兵齐声大喊:“投降!”“我们是来投降的!”曹军以为黄盖是真来投降,都毫无防备,个个在船上都伸着脖子观看,指指点点议论着黄盖前来投降的事儿。这时,船队行到距离曹军水寨二里左右,黄盖下令各船同时点火,尔后他们登上事先备好的逃生小船,擂鼓大喊。一时数十艘火船乘风破浪,冲进曹军船只组成的连环水城,大火迅速烧了曹操的战船。《三国志·周瑜传》、《江表传》记载火烧赤壁时的情景:“时风盛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

    这场大火先是烧了曹操的水上战船,后又蔓延到岸上曹军的营寨。当曹操岸山的营寨被烧着后,周瑜及时率领精锐部队,甩掉辎重,轻装乘胜追击,擂鼓奋进,另派兵从洪湖东北登陆。同时,刘备、关羽等也率领主力从蜀山、蜀湖向乌林进军。曹操大败而回,逃往南保。周瑜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

    曹操大败后,留下曹仁据守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自己退回北方,统一中国的大业暂告中断。周瑜以3万人击败曹操80万大军,取得赤壁大战的辉煌胜利,奠定了天下三分的格局。从此,周瑜声威大震,名扬天下。

    赤壁之战后,周瑜又与程普进军南郡(治所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和驻防在江陵的曹仁隔江相峙。两军尚未交锋,周瑜先派部将甘宁前去占据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东)。曹仁则分出一部分兵马包围了甘宁。周瑜采用吕蒙的计谋,留下凌统守卫后方,亲自率领吕蒙等人到夷陵解除了甘宁之围。然后率兵屯驻在长江北岸,与曹仁相持一年多,杀伤曹仁将士无数,后与曹仁约定日期大战。

    为了彻底打败曹仁,周瑜骑马亲自在战阵前督战,不料被曹仁阵营中的一支流箭射中右肋,伤势严重,退兵回营修养。曹仁听说周瑜受伤染病在床,乘机亲自督领士兵进攻吴军。听到曹仁前来袭击,周瑜从床上翻身而起,不顾箭伤疼痛,巡视各营,以此身先士卒来激励将士,将士们被周瑜的精神所感染,个个奋勇当先,杀退曹仁。

    曹仁败退后,孙权任命周瑜为偏将军,兼任南郡太守,并把下隽(今湖北通城县西)、汉昌(今湖南平江县东)、刘阳(今湖南浏阳县东)、州陵(今湖北沔阳县东南)作为他的奉邑,周瑜把部队驻扎在江陵。(《三国志·周瑜传》)

    周瑜和孙氏家族的关系非同一般,与孙策的关系是“兄弟”加“连襟”,与孙权的关系也是哥哥和弟弟的关系。因为孙策的母亲谆谆地告诫孙权:要把周瑜当作哥哥来侍奉。特别是赤壁之战后,周瑜声名远扬,令世人景仰和折服。

    正因为周瑜是这样一个雄才、权重、位高的人,《江表传》记载道:“瑜威声远著,故曹公、刘备咸欲疑谮之。”曹操和刘备俩人都对他心存忌惮,始终不忘诋毁、诬蔑周瑜。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刘备到吴国京都(今江苏省镇江市)迎娶孙权妹姝,告别时,孙权设宴送他。二人话别,刘备乘机向孙权挑拨离间,叹口气道:“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江表传》)意思是说,周瑜文武兼备,是位超出众人的英杰,看他心胸如此宽广,恐怕不可能长期做人的臣子吧!刘备的话是在提醒孙权,要当心和防备周瑜的野心和篡权。曹操对自己在赤壁之战的惨败和逃走,则奸诈地声称:“孤不羞走” ,即我不以失败逃回为羞丑。他还有意给孙权写了一封信,别有用心地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江表传》)意思是说,赤壁之战,是我军遇到了疾病,我自己把战船烧了而撤退的,白白地给周瑜获得了火烧赤壁这个功劳和英名。这一个“枭雄”,一个“奸雄”,都在挑拨离间和诋毁中伤周瑜,想假借孙权的手除掉周瑜,可见他们对周瑜的害怕和担忧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然而,孙权是个明白人,他对周瑜是十分了解和信赖的,没有被刘备和曹操诋毁、离间所煽动,更没有上他们俩个人的当。

    这期间,刘备领荆州牧,向孙权求和,乘机得到了武陵(治所在今湖南省常德市西)、长沙、桂阳(郡治在今湖南省郴县)、零陵(今湖南省零陵县)等地,驻在湖北省公安县。刘备为了进一步扩大地盘,到东吴京都镇江去求见孙权,以江南四郡地少、不能安民为理由,请求孙权把南郡借给他,使他得以控制荆州地区。

    面对这种情况,周瑜上书给孙权,信中说:“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三国志·周瑜传》)这是周瑜积极为孙权进占天下的大智慧、大战略。他给孙权说明,刘备是个野心很大的人,是“枭雄”,又有关羽和张飞等猛将相助,建议乘刘备来吴国时将其软禁,给他修建豪华房子,多给他配一些美女珍宝,使他尽情享乐,沉湎女色,失去大志,并要把他与关羽、张飞三人分隔开来,不让他们三人合在一起,更不能割土地和资助他们,否则他们将来可能控制不了。周瑜的计策是为东吴的基业着想,就是“吞刘自强”。但孙权权衡利弊,认为曹操在北方势力太大,应该广泛招揽英雄人物才能与之抗衡,同时也担心刘备不是个轻易就可以软禁的人,加上刘备又是其妹婿,所以仍然坚持“联刘抗曹”的主张,没有采纳周瑜的良策。

    公元210年,也即建安十五年,刘璋任益州牧,外面则有张鲁不断生事滋扰。鉴于此,周瑜专程回到东吴京都镇江拜见孙权,向孙权又献上一计,提出进占北方、统一中国的宏伟战略。他说:曹操刚被打败,他的心思全部用在内部,没有时间和机会与您来打仗。这是个难得的机会,我请求与孙瑜都出兵西征,攻取西蜀(今四川),占领益洲,北面吞并张鲁,西北联合马超,回师再占领襄阳,扼制曹操,最后打败曹操,这样就可以统一北方了。他精辟地分析道:“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注:奋威指孙瑜),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三国志·周瑜传》)周瑜这一计划,是一个宏伟的战略构想,孙权当即表示同意。于是周瑜返回江陵,准备出征工作,可惜半途中突染重病,很快就病死于巴丘(今湖南省岳阳市),享年36岁。

    周瑜在临终前给孙权写了一封信,表现了他死前还对东吴的赤胆忠诚。信中说:“瑜以凡才,昔受讨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荣任, 统御兵马,志执鞭弭,自效戎行。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谓若在握。至以不谨,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方今曹公在北,疆场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倘或可采,瑜死不朽矣。” (《江表传》)这篇遗书,既是周瑜对孙策和孙权的信任和委以重任的感激,也是对东吴战略运用、胜券在握的现实总结;既是对自己雄心壮志不能实现的惋惜,也是对自己突染重病的情况汇报;既是对当前东吴来自于曹操和刘备两个方面威胁的形势分析,更是对东吴人才的极力推荐。他明确推荐鲁肃代替自己任都督一职。透过这篇遗言,不难看出周瑜临死不忘国事、对东吴孙权的赤胆忠心,对人才的无比厚爱,对生死看淡的大将风范,真是一代英雄豪杰!

    周瑜一死,孙权感到像斩了自己的大腿和胳膊一样,痛哭流涕,悲恸无比。他沉痛地说:“公瑾有王佐之才,今忽短命,孤何赖哉!”“孤非周公瑾,不帝矣!”(《江表传》)意思是周瑜有超常的才能,现在突然早逝,以后我依靠谁呢?我如果没有周瑜,我是不会称帝的!

    鲁肃护送周瑜的灵柩从湖南岳阳顺江而下,孙权亲自穿上孝服,组织迎丧队伍,从吴国京都的镇江出发,赶到几百里外的芜湖去迎接周瑜的灵柩,为周瑜举哀发丧,将士们无不被孙权的悲痛和做法而感动。孙权命令“丧当还吴” (注⑽),厚葬于吴国,各项丧葬费用,全由国家支付。

    为了告慰周瑜英灵,勖勉后人,孙权还发布命令说:“将军周瑜、程普,其有人客,皆不得问。”(《三国志·周瑜传》)意思是,周瑜和程普家的亲属和客人,官府都不得过问,仍然享受免除税赋的待遇。

    周瑜死后好长一段时间,孙权还经常想起周瑜,并经常谈论周瑜。《三国志·周瑜传》记载:赤乌二年,诸葛瑾、步骘连名上疏给孙权,说起周瑜二子周胤之事。孙权回答说“孤与公瑾,义犹二君。”他和周瑜义气就像是两个君主,可见二人相互尊重至极。后来,他曾对陆逊说:“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江表传》)孙权话的意思是:周瑜雄才大略,胆识过人,打败曹操,开拓荆州。他是在夸赞周瑜,勉励陆逊。

    东吴的王图霸业,随着周瑜的突然死去而化为泡影。自此,东吴攻取西蜀、击败曹操、统一北方的战略构想不能实现,东吴由欲染指天下而转为偏安一方。

    黄龙元年,即公元229年,周瑜死后近20年了,孙权还追赠周瑜为太傅(注⑾),谥曰“恭侯”(注⑿)。太傅是个什么样的官呢?这是个辅助国君的官,多为大官加衔,并无实职。“恭侯”是什么意思?就是封周瑜是个“宽和谦恭的侯”,是我们恭敬、尊敬、敬畏的人。从这里可以看出,孙权对周瑜的追思、尊敬和纪念之情。

 

————————————————————

    注⑴:本文主要是根据史书《三国志·周瑜传》、《裴松之三国志注》即《江表传》、《资治通鉴》等为根据,而不是《三国演义》里所记载和描写的周瑜。因为《三国演义》是小说,不是史实,不作为周瑜生平的历史依据。

    注⑵:都督是军事长官,是全国最高军事统帅。

    注⑶::太尉是全国军政首脑,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东汉时,太尉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注⑷:汉时中央政府之下没有省,设的是郡,太守是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也即相当于今天的省长一职。

    注⑸:夔,是尧舜时期的乐官。有个“夔一足”的神话传说。《吕氏春秋·察传》记载:鲁哀公问孔子,舜时的乐官夔是否只有一足?孔子说:“昔者舜欲以乐传教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意思是一个夔已足,不必多求。后来误传为夔只有一足的神话。

    注⑹:师旷,春秋时期晋国乐师,是个瞎子,善弹琴,辨音能力很强。晋平公铸造了个大钟,许多乐工听后都认为音律很准,只有师旷一人说不准。他的判断,后来得到了乐师师涓等人的证实。

    注⑺:苏秦是战国时洛阳人,著名的说客,主张六国“合纵”,以形成统一战线,共同抗拒强大的秦国。据《史记·苏秦传》记载,他首先游说周显王,显王左右人都看不起他,不成;接着游说秦惠王,十次上书,还是不成;再转回游说赵肃侯,因为身为赵国宰相的赵肃侯的弟弟阻拦而又不成。经过几次失败,最后他发愤努力,还是成功了。他第一次游说成功,是说服燕文侯,燕文侯赞同从约。于是转而说赵,这时赵肃侯的弟弟已死,赵肃侯也赞同从约。然后,苏秦再说韩宣王、魏襄王、齐宣王、楚成王。苏秦是个善辩家,他的游说之辞花样百出,可谓口若悬河,天花乱坠,真的能打动人和感染人。他以多才和游说的方式,打动了燕、赵、韩、魏、齐、楚六国,六国都赞同从约,从而形成六国合纵联盟,共同西抗秦国。

    注⑻:张仪,是战国时魏国人,也是著名的说客,与苏秦是同学,都是鬼谷子的学生。后来成为秦国的宰相。张仪学成之后,就开始游说诸侯。因为苏秦已造成了“合纵”,为六国所信任,身居赵国,地位很高。张仪便倚仗自己和苏秦是同学的关系,到赵国去求见苏秦,可是却受到了一次大挫折。张仪便跑到秦国,当了秦国的宰相,他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可是,山东等地方却表现出轻视秦国的意思。张仪乘机游说六国,劝他们向西边归顺强大的秦国,首先游说魏,然后游说楚、韩、齐、赵,最后游说燕。张仪的游说正好与苏秦的游说相反,所游说的六国国君从自身考虑,无不乐于从顺秦国,可见,张仪游说的功夫之大,本领之高。张仪的游说就是著名的“连横”,即造成六国的从约,不进攻秦国。

    注⑼:郦食其,秦汉之际陈留高阳(今河南杞县)人,本来是个监狱看门的小吏,秦末农民战争时投归刘邦,因献计攻克陈留这个地方,被封为广野君。楚汉战争中,前往游说齐国国王田广归汉。

    注⑽:这里的“吴”指吴国京都或吴郡。吴国京都,即今江苏省镇江市。吴郡,即今江苏省苏州市。

    注⑾:太傅是辅助国君的官,多为大官加衔,并无实职。

    注⑿:“恭侯”是“宽和谦恭的侯”,即被人们恭敬、尊敬、敬畏的人。

上一篇:周瑜塑像

下一篇:周瑜大事年表

相关新闻


地址:安徽省舒城县城关镇大黉巷教育局院内
联系电话:0564-8664769
Copyright@2017-2024 zhouyuhome.cn All Rights Reserved 周瑜文化研究会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