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益庸 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副会长
浙江省孙权研究会会长
杭州市三国水浒学会会长
每个人物,皆有形象,何况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周瑜。但历史上的周瑜与小说《三国演义》里的周瑜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
近来,研究苏轼,读到了多处苏轼笔下的周瑜形象。当然,最有影响最英雄最儒雅最完美的周瑜形象在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说尽了周瑜风流倜傥中的英雄儒雅,运筹帷幄中的决战决胜。
一、苏轼及宋代其他名人笔下的周瑜形象。
苏轼笔下的周瑜年轻有为、文采风流、江山美人兼得。春风得意,且有儒将风度。塑造了一个指挥若定、胆略非凡、气概豪迈、意气风发、胸襟广阔、年青有为的周瑜形象。还有他的《王齐万秀才寓居武昌县刘郎洑正与伍洲相对伍子胥奔吴所从渡江也》诗中也有两句:“仲谋公瑾不须吊,一酹波神英烈君。”把周瑜和孙权并称为“仲谋公瑾”。《送欧阳推官赴华州监酒》中还有两句:“知音如周郎,议论亦英发。”直接将周瑜锁定为后一世“知音”的样版。
周瑜在苏轼心中的形象是“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我很喜欢这“羽扇纶巾”四个字。读小说《三国演义》的人们都认为“羽扇纶巾”是诸葛亮的专利,殊不知这个形象是从周瑜身上嫁接到诸葛亮身上去的。对于苏轼对周瑜形象的描写,稍后的戴复古和李纯甫极为附和,戴复古在《满江红•赤壁怀古》上阙词中写道:“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年,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烈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还在《赤壁》诗中写道:“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英风挥羽扇,烈火破楼船。白鸟沧波上,黄州赤壁边。长江酹明月,更忆老坡仙。”李纯甫在《赤壁风月笛图》诗中写道:“征鼓掀天旗脚红,老狐胆落武昌东。书生那得麾白羽,谁识潭潭盖世雄?裕陵果用轼为将,黄河倒卷湔西戎。却教载酒月明中,船尾呜呜一笛风。九原唤起周公瑾,笑煞儋州秃鬓翁。”
正面赞誉周瑜形象的宋代其他名人也不少。如岳珂《赤壁》有句:“周郎二十四年少,盖世功名随一燎。亲提三万走曹瞒,不以敌勍恨兵少”。陈与义《次韵景纯道中寄大成》有句:“久钦乐广怀披雾,一见周瑜胜饮醇”。林希逸《赤壁之曹操》有句:“往事思尘迹,周郎走魏曹。长江几争战,万古一英豪”。李纲《马友余党步谅等以万众自江西寇湖南破醴陵攸县屯于衡山县界得报即自衡阳率师次衡山遣兵将夜渡江晨叩其垒贼出不意悉解以降放散驱虏老弱外得精兵七千人分隶诸将漫成口号四首》有句:“自古成功在机会,周郎赤壁岂难双”。吴儆《酹月亭》有句:“周郎人道古英雄,汉室颠危合奋忠”。刘弇《再继权之严韵》有句:“千秋赤壁后,英英得瑜肃”。
苏轼及宋代其他名人笔下的周瑜形象是正面形象,陈寿《三国志》中的周瑜形象是正面形象,但后世熟悉的周瑜形象是罗贯中《三国演义》和历代三国戏中的周瑜形象,是那个心胸狭隘、总差诸葛亮一截的临死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周瑜形象。恰恰这个周瑜形象跟历史上的那个周瑜相去甚远。
二、历史上和《三国志》中的周瑜形象。
历史上的周瑜(175-210)一辈子都非常了不起。少年时代与同岁的孙策定交结为好友,把家里的一所大宅子给孙策使用,而且拜孙策的母亲为义母,在财力上支持孙氏。后来,孙策、周瑜等合力打下江东六郡,江东人称孙策为“孙郎”,称周瑜为“周郎”,还各娶了大乔、小乔为妻。孙策去世后,周瑜忠心耿耿地辅佐孙策的弟弟孙权。曹操打败袁绍后威势大震,想要吞并东吴,写信给孙权,要求他把弟弟送过去当人质,实际上就是要他死心塌地的俯首称臣。是周瑜的意见,让孙权最终下定决心不送人质。后来,孙权征讨江夏,周瑜为前部大都督,打败了盘踞在那里的黄祖。这个黄祖可是孙权的杀父仇人。曹操在纳降刘琮占领荆州后,进逼东吴,是周瑜在赤壁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曹操。这一战基本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形,周瑜声威大震名扬天下。可以说,在事关东吴命运的多次重要关头,周瑜都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是他一锤定音。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周瑜的力挽狂澜,就不会有日后三分天下的格局,那么,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的知名度和作为地位,也只能跟袁绍、吕布等人差不多罢了。之后,刘备为了进一步扩大地盘,到京口去见孙权,以江南四郡地少,不能安民为由,请求孙权把南郡借给他。周瑜洞晓刘备的目的,上疏让孙权软禁刘备,并分化刘备阵营,但孙权不用。周瑜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围困夺取江陵,而后又向孙权提出了灭刘璋、取汉中、联马超共抗曹操的二分天下的军事蓝图,但就在他赶回驻地江陵准备出征的路上时得了重病,卒于巴丘,时年36岁。如果周瑜不英年早逝,二分天下还是一统天下?实不可料也。
且历史上的周瑜心胸开阔,以德服人。程普认为自己年龄比周瑜大,多次欺辱周瑜。周瑜却始终折节容下,从不跟他计较。程普后来敬重佩服周瑜,对人说:“与周公瑾交往,如同啜饮美酒,不知不觉就醉了!”(原文:“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对周瑜的才干,刘备、曹操、孙权都非常清楚。刘备曾私下挑拨周瑜和孙权的关系。一次,孙权、张昭等人为刘备送行,张昭等人先离开了,孙权和刘备谈话。刘备叹息说:“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只是他器量太大,恐非久居人下者!”(原文:“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曹操则有意贬低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他写信给孙权说:“赤壁之战,正赶上我的将士们染病,于是,我自己烧船退却,没想到,这下倒使周瑜成了名。”(原文:“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历史上的周瑜,形象肯定是正面的、优秀的。在《三国志》中,周瑜的形象也极为正面、极为优秀。孙策称其为“英寸”,孙权赞其为“雄才”,陈寿评其为“奇才”。《三国志•周瑜传》中所载事迹,表明周瑜不仅有英俊雄伟的外貌,更有过人的政治远见及卓绝的军事才能,同时还有折节容下的优秀品格。
三、元代以后和《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形象。
元代以后,人们就逐渐对周瑜形象进行了丑化、贬损,具体来讲就是气量狭小,嫉贤妒能,意气用事。在《三国志平话》和众多戏曲的描述中,周瑜鼠目寸光,为一己私利而置东吴的安危于不顾。当曹操挥师南下之际,他傲慢地拒绝了孙权的任命,只是每日伴小乔作乐。至于决意破曹,却是孙权派人送去的一船金珠缎疋和孔明以“曹相取江吴,掳乔公二女,岂不辱元帅清名”之言相激,周瑜这才不得已为名利而“挂印赴会”。
在元代《三国志平话》与众多戏曲的描述中,周瑜看似颇有才能,施苦肉计,定美人计,用帐幕船只借箭;但更多的时候却是才智平庸,屡战屡败:战曹彰狼狈而逃,取荆州溃不成军,攻西川却被张飞断了后路,似乎人人可败之。这种矛盾,起伏不定的军事才能奇怪而勉强地揉合在他身上。周瑜又好大喜功,心胸狭隘。被刘备吹捧了数句,便忘乎所以,醉洒误事。特别是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描述为:当他一发现诸葛亮的才智超过自己,便想方设法谋害,必欲除掉诸葛亮而后快,结果他的计谋被诸葛亮一一识破,自己反中了诸葛亮的谋算,一而再、再而三的被他气得吐血身亡,直到临死前仍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仰天绝叹。
为什么在《三国演义》和众多戏曲中,周瑜就成了器量狭窄、专与诸葛亮作对最后被诸葛亮气死的窝囊人物?原因很复杂,既有文学创作上人物塑造的需要,更有政治倾向上拥刘贬吴因素的影响。从文学创作上讲,贬瑜是为了褒亮,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慧才能。按照史实,诸葛亮出山前为刘备分析天下大势表露出他的不凡智慧,出山后只是在智激孙权这件事上亮了一下相,充分展示其才能要等到刘备去世之后治蜀、南征及北伐之时。而整个《三国演义》的创作脉络是以刘备集团为主线的,诸葛亮又是小说着力塑造的最主要的人物,诸葛亮出山之后就碰到赤壁之战这样重大的军事行动,如果不突露他的才能,就不符合小说创作的意图。而要充分显示他的才能又史无所据,于是就大加虚构,发挥文学的想象力、创造力,把周瑜作为对立面,作为表现诸葛亮智慧才能的陪衬。因为只有把周瑜压下去,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的形象才能树起来。
任何文学创作都不是信手拈来随便拉扯的,都有一个创作意图,而这个创作意图,是跟罗贯中的政治思想倾向及社会思潮分不开的。首先,罗贯中深受儒家传统的仁爱思想的影响。在近千年三国故事流传过程中,广大劳苦人民不断遭受到暴政的迫害,身受其苦,痛入骨髓。反对暴君孽政的思想情感十分强烈,迫切渴望一个仁君德政的政治局面。《三国演义》中的刘备长厚、仁义、宽政、爱民,又是“汉室之胄”,政统与明君合为一体。周瑜是东吴集团中与刘备最为对立的人物之一,他是坚决反对借南郡给刘备的东吴集团鹰派的代表。正因为周瑜反对借南郡,主张采取扣留刘备,分割关、张以逐个攻击的办法消灭刘备集团。当时周瑜还没有把诸葛亮放在眼里,只认为关、张是刘备帮手。拥刘者自然对他耿耿于怀,要在三国故事中给他难堪,把他塑造成心胸特别狭窄的人物。
小说家和剧作家是通过周瑜来映衬诸葛亮。周瑜这个在鼎立三国中起了重大作用的英雄,被剧作家写进戏曲作品时,总是反主为宾,成为一个陪衬性的人物,这似乎是一个不幸。从文学发展的角度看,我觉得在文学领域内,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所起的这种映衬作用,并不亚于历史上的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所起的作用。能够衬托诸葛亮这样一个辉耀千古的不朽典型,这也是周瑜的一种“荣幸”。如果没有周瑜,诸葛亮的形象就不可能有那么“完美”,可以说,正是周瑜的“悲剧”成就了剧作家、小说家们的“辉煌”。
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以正统观为纲领对罗本《三国志通俗演义》进行删改品评,弱化了周瑜与诸葛亮争辉的一面,最终形成了通行本中才华横溢又心胸狭隘的周瑜形象。
如今,人们读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羽扇纶巾”,不禁踟蹰于这个“雄姿英发”的英雄究竟是谁?按照罗贯中《三国演义》的说法,“羽扇纶巾”的装扮从来都只属于诸葛亮,“三气周瑜”与“既生瑜,何生亮”却成了周瑜的标识,而那个儒雅风流的周瑜形象已经被岁月冲刷得面目全非了。
最后,说句题外话。周瑜是“东吴四英将”之首,是鼎立三国的英雄,是今天的安徽舒城人。四英将中还有俩位也是安徽人,分别是鲁肃与吕蒙,鲁肃是今天的安徽定远人,吕蒙是今天的安徽阜南人。由此看来,打下东吴江山,安徽籍的名将是出了大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