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舒城历史长河中,孕育了深有影响的“舒文化”。舒文化主要涵盖了在舒城大地上出现的群舒文化、春秋文化、城池文化、青铜文化、墓葬文化和地名文化等。
日出龙头塔
群舒文化
西周时期,舒城为群舒国所在地,是群舒国八个小方国的中心地区,距今已有3700多年的历史。西汉(公元前203年)设舒县,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设置舒城县,舒城县名至今未变,已有1280多年的历史。
先秦典籍及有关史书都有西周时期“群舒”的记载,群舒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称为“群舒文化”。《左传》记载了《楚伐舒蓼》、《舒鸠争夺战》、《舒鸠氏诱楚》等历史。
群舒文化渊源于春秋以前群舒国。舒城是群舒国的中心地区。
春秋文化
春秋时期,舒城为群舒国的中心。故,今舒城有着深远而厚重的春秋文化遗存。
一是出土了大量的春秋时期文物,多为国宝。
二是保存有完整的春秋贵族古墓群。这些古墓群是春秋时期罕见的贵族墓葬群,代表着江淮地区的墓葬特征,也是江淮文化的融会点。
三是舒城拥有众多的春秋地名,如春秋山、春秋塘、春秋乡等。
清光绪时期修编的《续修舒城县志·卷五·舆地志》记载:“春秋山,有李公麟读书台、洗墨池及望湖尖、凤凰台、仙人峰诸胜(《方舆胜览》、《舆地纪胜》)。山之得名,旧志云:‘公麟当王安石废,麟经时读《春秋》于此。’……元揭徯斯《记》:‘舒著于春秋,故山有春秋之名。’今山顶有南岳行祠,山南有春秋寺。”
城池文化
清光绪《续修舒城县志》云:“夫舒三代旧国,楚夷为县,汉兴,尝为庐江郡治矣,后省于梁,复置于唐。《环宇记》曰:‘舒城即古舒故城’。然则,舒故有城,尚矣。《名胜志》、《舆地纪胜》及《江南通志》所载高阳城、羹颉城、花家城、缪家城、羊舌城、版城、铁城之类,不一其处。以今考之,县西十八里有寒城、其东北数里有花家城,又北数里有余家城,皆距今治西北十余里。余家城北数里有石家城,当今治直北。二十里之数城者,间尝登其上,见土垣周遭,外环以池,方广各四五里,废井颓墉,俨然瓦砾,其为古舒城故城彰矣。”
此段文字说明,舒城从夏、商、周开始,就是古舒国,春秋战国时代为楚国属县,汉朝兴旺繁荣,是庐江郡郡治所在地。唐时设置舒城县。史书《太平环宇记》记载:“舒城是古舒县故城”,史书《名胜志》、《舆地纪胜》及《江南通志》记载了舒城除舒县古城外,还有近20处古城,从而形成了浓郁的城池文化,成为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惜的是,由于年代久远,战乱频仍,人为破坏等因素,有的已经遗迹遁无,清光绪《续修舒城县志》所记载的高阳城、羹颉城、黥布城、古舒庸城、舒鸠城、荒浦城、离城、茆城、缪家城、版城、铁城、围箕城等等均无处可循。
周瑜城周瑜塑像
周瑜城北城墙遗址
周瑜城南城门城址
古城,位于城关镇古城村。为汉、晋时期舒县古城遗址。村以古城命名。
汉、晋时期舒县县治(城池)在舒城,《舆地纪胜》、《名胜纪》、《江南通志》和《安徽通志》、《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光绪姚鼐在《汉庐江郡县沿革考》、《续修舒城县志在》、《辞源》、《辞海》、《中国历史地图集》、《安徽通史》等史书志书史料均有记载。
清嘉庆修编《舒城县志》还绘有一幅舒城古城图:旧舒城县城四周城墙,呈椭圆形,共有宾阳门、迎熏门、庆成门、未央门、拱城门和登云门六个城门,城内有文庙、文昌阁、鼓楼、三皇庙、关帝庙、城隍庙、火神庙、报功祠、大公馆等古城建筑。
清嘉庆《舒城县志》载舒城古城图
舒城古城北城墙遗址
舒城古城遗址
舒城是汉晋时期舒县的代表和中心,故唐朝设置舒城县名取“故舒城”。舒城县名一直沿用至今未变。古城,是舒城历史的代表,文化的象征!
青铜器文化
舒城众多的出土文物及历史遗存,是“舒文化”的典型代表和证明。
舒城地上地下文物遗存丰厚,出土文物众多,目前,县馆藏文物1000多件,其中群舒国时期即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国家一、二级文物多件,不仅见证了舒城群舒国辉煌而悠久的历史,而且为研究古群舒国提供了实证。其中,代表文物有:龙虎纹鼓座(藏安徽省博物院,镇馆)、编钟(藏安徽省博物院,镇馆)、兽首鼎(藏安徽省博物院)、曲柄盉(藏安徽省博物院)、爵、觚、铜匜、甬钟等。舒城是文物大县,出土的战国以前的文物众多且珍贵。这些文物证明了舒城是古群舒国的中心地区。
龙虎纹鼓座(春秋,1980年舒城九里墩出土,藏安徽省博物院)
兽首鼎(春秋,1974年舒城县五里出土,藏安徽省博物院)
曲柄盉(春秋,1974年舒城县五里出土,藏安徽省博物院)
地名文化
舒城有众多带“舒”的地名,是“舒文化”的自然历史传承。
舒城是春秋以前群舒国所在地,历史渊源久长,因此,至今舒城到处都有与“舒”有关的地名、村名,多达20多处。如:舒三村、舒胜村、舒兴村(千人桥镇)、舒平村、舒房村、舒楼村、舒合村、舒东村、舒中村、舒丰村、舒勤村、舒龙村、舒玉村、舒安村、舒川村、舒岭村、舒拐村、舒兴村(晓天镇)、舒庄村、舒怡社区、舒茶镇等等。
舒城有这么多带有“舒”的地名,说明了舒城与“舒”的历史渊源、脉络传承以及紧密联系,充分地体现了“舒文化”在舒城的广泛而深入的影响。
古墓葬文化
古墓葬及其所出土的文物,是一个地方文化的重要方面。舒城大地上,有众多的春秋战国及汉时古墓群,从另一方面证明和丰富了“舒文化”内涵。
《舒城县文物志》(舒城县文化局编,1984年12月出版)记载:“古墓葬,地面有封土或曾经发扬的达50余处。以县城周围及桃溪区、干汊河区、南港区的部分乡镇较为密集,山区、圩畈区较少。其中,主要墓葬有马场、北风岭、凤凰嘴、金鸡墩等。墓葬形制有西周土坑墓,春秋、战国木椁墓,两汉及宋代砖室墓。……重要出土文物,如凤凰嘴的牺鼎(安徽省博物院名“兽首鼎”),九里墩春秋墓的建鼓座(安徽省博物院名“龙纹虎鼓座”)、甬钟,马场战国楚墓的青铜器、漆器等,对研究舒国历史和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还发现有保存完好、规模巨大、价值极高、被安徽省文物局认定的“春秋贵族古墓群”等。
北风岭汉墓群